一位民营企业家的独白:我最反感的三种人


2015-06-30 09:29:18   来源:   点击:
作者:孙大午(河北大午农牧集团有限公司监事长)来源:大午集团(ID: DAWUGROUP)相比这三类人,孙大午更喜欢和企业家打交道,他说在一个话语体系,思维方式也是相近的。年轻的时候,我就好交朋友,曾自命座上
  • 作者:孙大午(河北大午农牧集团有限公司监事长)

  • 来源:大午集团(ID: DAWUGROUP)

 

相比这三类人,孙大午更喜欢和企业家打交道,他说在一个话语体系,思维方式也是相近的。

 

 

 

年轻的时候,我就好交朋友,曾自命“座上客常满,杯中酒不空”,乐于接待。后来搞了企业,才知道接待工作繁重,笑脸迎送,苦于接待。在日常接待中,我最反感的有三种人:

 

第一种人是一些政府官员。尽管他们在政府工作,但他们不懂法律,也从不相信什么法律,但他们却常常自诩为法律的化身,来到企业之后,就反复“劝导”我“要遵守法律,要跟政府走。”那意思我之前各个部门打官司,就是跟政府对着干,就是违反了法律。

 

我办企业三十多年了,就没有见到过哪一个部门跟我讲过法,更别说理,只有权力,只有压迫,什么《行政许可法》、《行政处罚法》,他们都不懂。他们可能随时闯到企业来,或到老百姓家里检查、搜查。如果依法行政,得有事由,有通知,有执法文书,亮出证件,查不出问题还要对后果承担责任,不能扰民。可是这些道理是讲不清楚的,他们的大脑里充满特权意识,从来不觉得自己的行为有任何不妥,即使打官司也解决不了问题。立法是他们,执法是他们,解释权是他们,司法还属他们,哪有地方去说理?我之前跟很多部门打官司,无非是想找个说理的地方,但我吃了很多亏。

 

对于这类官员,我是极其反感的。

 

第二种人是一些自以为是的专家学者。他们不接地气,会忽悠,习惯给企业当顾问,习惯给企业家讲课,习惯“指导”企业家怎样上市、融资,习惯向企业家传授赚钱的技巧。我感觉很可笑,谁听这些人的话赚了钱?很多人听了他们的话,企业都倒闭了!

 

很多企业家浪费大量时间与金钱,前仆后继去听这种“忽悠”,乐此不疲,回到企业却需要正本清源,重新明确如何搞企业。比如说,我的儿子在清华听课回来说,在西方人的企业里,是3个人干5个人的工作,挣4个人的工资,提高生产率。我说这是胡说八道,不要说3个人干5个人的工作,3个人干3个人的工作我都没有见过,真正的企业里从来没有出现过“一个萝卜顶一个坑”的情况。精简机构、减员增效全部是忽悠人的。我办企业的体会是企业要养闲人,不养懒人,8个人的工作岗位,要有10个人干,因为要考虑休假的员工、生病的员工,必须有一定的余量,才能保证企业正常运转。这才叫正常的搞企业。所以,我奉劝渴望求知的企业家们,如果听课的初衷是为了镀金还可以,但搞企业的真经从来不在课本上。

 

应该说,大部分学者的学识都停留在口头上,并没有得到实践检验,或者说在检验中失败了。他们给企业家上课,只不过是想赚些讲课费,并不能教企业家如何搞企业。我真的无法发自内心地尊重他们。我接触了很多学者大腕们,到企业来就说:孙大午,你应该这么着,应该那么着……说心里话,我很反感!

 

有位原人民日报的总编辑曾对我说“我们讲课的那点儿东西都是从企业家那儿来的,我们只不过做个贩子而已”。我认为这个人不简单,我也因此尊重他。我最鄙视的是,有些人把别人的话变成自己说的,装模作样,沽名钓誉!

 

对于这些所谓的专家学者,除了反感之外,我还有点儿轻视。

 

第三种人是以朋友论交,自称给我带来好处的人。他们身上带着智慧,身后拥有“资源”,声称就为我好!听到这些话,我不知道别的企业家是什么感觉?反正我一听,脑袋就大。有时候不想说太透,我会耐着性子听,但更多的时候,我会直接打断对方,反问:你什么都不图吗?如果什么都不图,你跑到我这里找我干什么来了?搞慈善?学雷锋?

 

还有一些人其实是来化缘的,但他一定要绕很多弯子,浪费别人的时间,透支别人的耐性!其实他不如直说,“遇到了困难,能不能帮帮我做点什么事儿”?这样我倒是可以考虑支持。

 

这几年大午温泉发展得不错,集温泉泡浴、水上游乐、生态餐饮、宾馆住宿、会议会展、旅游购物、疗养保健为一体。因为服务性价比很高,很多人会托熟人关系到此开会,有时候我也会提供一些赞助,因为我也想认识一些朋友或者潜在客户,但这种赞助的前提必须是我自愿。

 

一次,有人组织了一些企业家,准备来大午集团游学商访。联系人反复对我的秘书说“此行主要是推广宣传大午企业文化和展示孙先生个人魅力,参会的企业家是慕名拜访。因为涉及到大午集团的企业形象,为防产生误会,不敢不实情相告。”这话的潜台词就是“我在你这里开会,你管吃住,是宣传你的企业,是你的荣幸。” 这种思维在社会上或许很正常的,一般企业都管吃管住,但我不能这样“被思维”,又不是我邀请你来的。我对秘书处说,以后凡是这种情况一律回复:活动暂且搁置,大午先生活动繁忙,不便接待。”

 

后来为了避嫌,对于一些会前宣传发稿,我开始疏远或软拒绝,不回应也不投稿。因为如果我在这种平台上发稿了,就欠了人家的人情,而且我也没必要借助这种平台宣传企业或个人。大午集团是个性很强、也很诚信的民营企业。国家有很多优惠政策,我们得不到,也不期望。我们没有官府背景,也没有贷款支撑,整合的都是民间资源,几乎就没有广告费,靠的是踏踏实实搞实业和消费者的口碑,所以对于这种宣传平台,几乎完全免疫。

 

对于自称给我带来好处的人,我不仅反感,还有些警惕。

 

相比这三类人,我更喜欢和企业家打交道,因为在一个话语体系,思维方式也是相近的。大午集团发展了三十多年了,我积累了一些搞企业的实际经验,我欢迎企业家来大午集团参观、交流,也愿意跟大家说说自己是怎么治理和管理企业的,我自信大伙儿会不虚此行。在我看来,即便是不提供经济赞助,但我抽出时间和精力,把自己的企业实践拿出来分享,也是一种思想层面的赞助。当然,我也愿意向大家学习,并结交真正的朋友。

上一篇:稻盛和夫和张瑞敏企业哲学背后的根本是“正三观”
下一篇:腾讯的「互联网+」体系到底是什么样的

对标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