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科换血:毛大庆为何离职?要创什么业?


2015-03-11 10:26:20   来源:   点击:
毛大庆离职传闻在妇女节当天成为现实。报道称,万科3月8日发出的一份内部知会显示,已接受万科高级副总裁、北京区域本部首席执行官、北京公司董事长毛大庆的辞职申请,并邀请毛大庆在离任后以外部合伙人身份。 
毛大庆离职传闻在“妇女节”当天成为现实。报道称,万科3月8日发出的一份内部知会显示,已接受万科高级副总裁、北京区域本部首席执行官、北京公司董事长毛大庆的辞职申请,并邀请毛大庆在离任后以外部合伙人身份。
  据每日经济新闻报道,万科高级副总裁毛大庆离职后将选择自主创业,试图打造中国版的WeWork,这让创业办公社区这一新颖的商业模式浮出水面。
  毛大庆离开万科同时,万科高层也出现了大换血。万科任命现任北京公司总经理刘肖为集团副总裁,接任北京区域本部首席执行官、北京公司董事长,兼任北京公司总经理。同日,万科新任命了五位集团副总裁。除刘肖外,还包括现任深圳公司总经理周彤、上海公司总经理孙嘉、万科香港管理部总经理阙东武和万科建筑研究中心总经理王蕴。
  毛大庆离职:从传闻到现实
  据每日经济新闻报道,万科总裁郁亮最早一次是2014年9月在北京(楼盘)的记者招待会上回应了传言:“这好比两口子过得好好的,有人硬说他们闹离婚。”他并称“佩服记者的编剧能力”。
  其后不久,毛大庆卸任北京万科总经理一职,出任万科北京区域首席执行官兼北京公司董事长。作为万科的明星职业经理人,曾担任万科北京公司总经理五年时间的毛大庆可谓功不可没,他推动了北京万科稳居京城房企第一阵营。
  万科也成就了毛大庆。有开发商人士认为,毛大庆在万科的日子里,已经做到了职业经理人的顶峰。
  有知情人士透露,此前,万科方面还是在挽留。昨日(3月8日)公众号“新京报微房产”称,郁亮在当日已飞抵北京,预计将再与毛大庆深谈一次。但挽留显然无效,到了晚上,万科就宣布接受毛大庆的辞职申请。
  据新浪财经报道,万科3月8日发出的一份内部知会显示,已接受万科高级副总裁、北京区域本部首席执行官、北京公司董事长毛大庆的辞职申请。万科任命现任北京公司总经理刘肖为集团副总裁,接任北京区域本部首席执行官、北京公司董事长,兼任北京公司总经理。秉着善始善终的负责态度,毛大庆将在未来三个月时间内,妥善安排其离任的相关事项。
  同日,万科新任命了五位集团副总裁。除刘肖外,还包括现任深圳公司总经理周彤、上海公司总经理孙嘉、万科香港管理部总经理阙东武和万科建筑研究中心总经理王蕴。
  毛大庆2009年加入万科,历任万科集团副总裁、执行副总裁、高级副总裁,北京公司总经理、董事长,北京区域本部首席执行官。万科内部知会对毛大庆任职期间的业绩给予了高度评价,称其“在担任北京公司总经理期间,带领北京公司首次夺得北京房地产市场销售冠军,并一直保持着市场领先地位。在分管集团商用物业业务期间,作为该项业务的首任领头人,带领团队开启了万科在该领域的新篇章。凭借渊博的学识和超凡的亲和力,无论在公司内,还是在行业中、乃至社会上,都赢得了广泛的尊重和赞誉。”
  万科内部知会表示,对毛大庆的能力和价值,始终高度认可,对毛大庆的辞任深感惋惜。但尊重个人选择是万科文化的基本要义;获得更丰富的人生体验是美好的人生追求。
  该知会透露,应万科邀请,毛大庆在离任后将以外部合伙人身份,继续为万科发展提供建议和助力。该知会表示,万科看好毛大庆先生之后将启动的创新工场事业,将以财务投资者身份支持该项创业。万科也衷心祝愿毛大庆先生在追寻内心向往的道路上不断成功,未来的生活更加精彩、幸福。
  为何离开万科?
  为何会离开万科?昨日(3月9日),在万科北京总部召开记者发布会上,毛大庆说,“我担心再过几年我会没有创业的激情。”
  以下为发布会实录,凤凰财经有删节:
  离开万科,当然有遗憾。我来的时候43亿现在200亿数字背后是经营管理难度的提升。我对变化速度缺乏估计,由于人员迅速膨胀,但效率并不一定提高。 另外,业务多元化之后怎么解决问题措手不及。
  这都是待解的难题,实际上我有我有六个遗憾,已经写了封信。
  辞职我已经思考了五六个月,我这个年龄段需要为未来做一些积累,即使我做区域总经理几年,我又会怎么样?
  我担心再过几年我会没有创业的激情。因为我觉得创业会影响到别人,对影响年轻人我非常有兴趣,也非常有价值,所以我希望自己做个学者。另外我也认为需要把自己时间和空间来留给自己,像跑马拉松。所以我决定听从自己内心的召唤。创业只是我近期的目标,未来怎样我不知道。
  我坦白的讲,当然万科也会有人事的变化,也会有跟我走的人,但有两个前提,第一,不可以破坏万科正常工作的前提下;第二,跟我走的人未来是跟万科的联系扭带,而不是竞争对手。无论怎样,我都是万科忠实的合作伙伴,未来我们的道路只会越走越宽。
  离开万科我很纠结,在我一直无法跟郁亮张口的时候,我跑了一个马拉松,然后就去总部找郁总,我吞吞吐吐了告诉了郁总,他也很支持我。未来的职业经理人将符合未来的发展,如果不是这个时代,也无法促使我选择这样的发展道路。
  再过一个多月,我来万科就满6年,万科挖我的时候,和郁亮一起吃了20多顿饭,这六年真切的看清了房地产的形势。我跟王石聊过,开发不是我的终极兴趣,如果万科办大学,我想当校长。来北京一年时遇到香河危机我当时非常恐慌。深耕北京是我的想法,你没经历挫折,不算成熟。
  当时,香河的事情让我很无助。不知道该怎么办,但王石安慰我说没关系,每个人都会面对。 郁亮进从头到尾都不让总部去干扰我发挥。
  425讲话用的都是万科的数据,谭华杰说我认同这个,数据都是我做的。但是5月份就不受控制了,当时万科正在b转H,肖莉正在欧洲跟投资者谈。但那之后才有了斑马论,在讲话之前我问郁亮5分钟够不够,他说不够。后来我才知道他是想给我圆场。
  生活上,郁总教我跑步,改变了我的心态。我之前对是跑步极度讨厌,要不是万科,我真的不喜欢跑步,万科企业文化是极度少见的,它给了公司员工极大的个人魅力展现平台。 跑步和音乐音会改变人的生活态度,给人极大的信心。要不是万科,我也不会像现在这样。
  这一年以来我们一直在研究转型以及行业的发展。 刘肖刚来时问了我一个问题:五六十岁你希望别人怎么定义你?我当时回答,我不希望别人定义我为开发商,我希望别人称我为学者。希望我五十五岁仍可以进入学校或研究机构做学者。
  未来两三年在学校里我会建立自己的研究机构,研究的东西其实是跟万科的东西是分不开的,有些事情会适合在小平台发展研究。不管怎样,未来我是跟万科的发展是分不开的,请大家理解的我的选择。最终我跟刘肖还会有工作交接,14年初就已经谈到他.刘肖来北京也是我跟郁亮商量是好的。北京70%的地也是刘肖支持我的买的, 所以我们的联系是很紧密的。
  未来我会支持刘肖的工作,包括他也会支持我的创业,我们之间的联系是分不开的。
  离开万科做什么?
  万科高级副总裁毛大庆离职后将选择自主创业,试图打造中国版的WeWork,这让创业办公社区这一新颖的商业模式浮出水面。
  报道称,去年12月,位于美国、主打办公场地租赁服务的WeWork宣布完成一笔3.55亿美元的融资,公司由此估值高达50亿美元,这足以显示资本对该商业模式的看好。
  SOHO中国于今年1月宣布推出短期租赁办公空间SOHO 3Q,而去年获得著名天使投资人雷军投资的YOU+国际青年公寓也将于今年内在四个一线城市推出YOU+国际创业社区,创业办公社区这一新的创业模式,在国内渐露锋芒。
  这个被戏称为“另类房产中介”的商业模式,到底隐藏着怎样的魔力?
  从商业模式来看,WeWork的做法是先用折扣价格租下整层写字楼,然后分拆成单独的办公空间,再租给愿意挨着办公的创业型公司。单从这一点来看,WeWork与所谓的“二房东模式”并无区别。
  2011年,投行出身的苏菂率先开辟了创业者和投资者的聚集办公场地——车库咖啡。据苏菂说,3年间有400多个项目在车库咖啡获得投资,成功IPO的有3个项目。2014年,苏菂以联合创始人的身份加入YOU+国际青年社区。
  YOU+国际青年社区创始人刘洋表示,随着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创业者队伍正在不断壮大,近年来政府也陆续出台政策鼓励支持创业。
  国内到底有多少创业群体?具体数字难以统计。但根据腾讯开放平台于去年11月公布的数据,仅该平台的创业者人数就已达500万,同比增长400%,其中二、三线城市创业者增长率超过200%,超过50%的创业者在25岁以下。
  “不仅是创业者增多,天使投资者也在增多,他们也在思考如何能提高效率找到好的投资项目。”刘洋表示,建立创业社区的目的不止是为创业者提供价廉物美的办公环境,更大意义在于整合各类资源,为创业者提供创业所需的各种服务,甚至嫁接天使投资者,最终从单纯的办公室租赁,变为带PE(风险投资)性质的创业项目孵化器。
  尽管市场需求庞大,但要在其中分羹并不容易。
  香港粤海证券投资银行董事黄立冲表示,相对于美国,中国的办公楼租赁占企业营运成本的比例较高,这是因为创业办公场所往往对地点与交通便利性有较高要求。如果按照正常的价格,大多数青年创业者承担不起这一成本,这也是像雷格斯这种在美国很成功的短期租赁办公室服务商,却在中国无法成功的主要原因。
  “如果按照互联网模式去经营,给予青年创业者很优惠的租赁价格,这意味着,办公场地与后续服务基本无法盈利,那么创业社区的盈利模式更接近于风险投资,即通过入股一个成功的项目获取投资回报。”黄立冲称,但在国内,目前PE/VC股权投资的成功率只有5%,如此低的成功率很难覆盖创业社区高昂的成本投入。
  一位不愿具名的房企高管也称,其实近几年国内出现过不少零散的创业社区,但都无法把规模做大,最大的原因就是难以找到盈利点。在国外,所谓的创业孵化社区,多为政府出资补贴,如果完全市场化运作,实现盈利的屈指可数。
  “当然,毛大庆在行业的影响力与人脉资源,也许有助于其获得较佳的创业项目,但如果没有政府的补贴支持,要实现盈利也并不容易。”上述人士说。
  附:毛大庆最新长微博:“六大变化”触发职业经理人创业窗口期
  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商业变革正在进入改革开放以来最为剧烈的一个时期,但是,与改革开放初期大破大立的变革不同,这些变化于“悄无声息”之中发生在你我身边,稍不注意,你可能就会忽视这些变化。
  这些潜移默化的变化却可以改变着中国职业经理人阶层的命运。曾经被视为职业经理人“禁区”的创业,随着环境的变化,已经不复存在。毫不夸张地说,中国的职业经理人正在面临有史以来最好的创业窗口期。这些有利的变化,具体来说,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过去30多年间,中国企业家们把企业“做大”的冲动,职业经理人阶层应该有最直接的感受。长期以来,企业规模与企业竞争力基本被划上等号,于是,越大的企业越安全。
  创业型企业多是小企业,在原有的竞争格局中,他们无力与成熟的大企业进行市场竞争而存活下来——这一直以来是横在中国职业经理阶层创业问题面前的一道红线。然而,环境在改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改变,产生出了更多新的市场空间,在这些新的空间里,规模和竞争力并没有因果联系,小企业也可以构建出极强的竞争力。换句话说,这些是环境变化给经理人创业带来的“蓝海”,在这片蓝海中,经理人创业的企业,活下来的几率比原来要大得多。
  先前说起创业,总是等同于从一穷二白开始的艰辛奋斗史。所以,绝大部分创业企业由于得不到资金的支持,在企业经营初期即告夭折。于是,创业成了“死人堆里爬出来”的高危游戏。
  现在,情况已经改变。世行2014年底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从2010年~2014年的4年间,全球美元、欧元、人民币三种货币的供应总量比上一个四年增长了近27%。增量的货币供应需要寻找出路,这刺激了大量VC、PE投资基金的产生。前央行[微博]行长戴相龙曾经预计,未来五年中国PE总量将超过1万亿元。而仅仅2015年1月,中国内地的VC投资总额即已经达到30.94亿美元。在这样的背景下,职业经理人创业,只要有一个有前景的项目和让人有信心的团队,找到投资者的难度,要比几年之前大为降低,这也将大大提升创业企业的存活率。相比于普通的创业者,职业经理人尤其是成熟、明星职业经理人的号召力、人脉等,都使其更易于获得各种形式的投资。
  职业经理人群体的成熟,在于中国企业发展的成熟之后。因此,当中国形成一个稳定的职业经理人阶层时,中国经济和商业的发展早已告别了“遍地是机会,敢干就能活”的草莽年代,于是,职业经理人创业,难上加难。
  然而,新技术已经开始改变上述格局。这一轮的新技术浪潮对职业经理人创业的影响,有两个方面表现的十分鲜明。一是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演进和普及,改变了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联结方式,进而使运用这一改变蚕食甚至粉碎成熟企业既有市场占有优势成为可能。二是新技术的演进,并不在旧有生产设备或硬件的及出生衍生,而是颠覆性、侵入式的演进,这也将使传统的优势企业在技术升级的过程中不占有任何优势。
  这样就造就了“非对称竞争”的窗口期。以上两方面皆有例子,前者比如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春雨医生”,后者例如如今名声大噪的特斯拉[微博]。职业经理人往往对于现有所在的行业拥有绝对的专业能力、资源优势,如果恰当理解运用新技术,创业的前景自然乐观。
  中国的第一代企业家,回顾其创业历史,避不开一个主题,即“生存所迫”,换句话说是“为了活下来创业”,在创业过程中,他们迸发出的能量,很多时候是濒临与生死之间的能量。
  但是,近年来的创业人群结构变化明显。科技部的2013年统计显示,在以科技专利类为依托的创业领域,大学教师、海归留学生、大学生等约占54%;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小企业信息中心的数据则显示,服务类企业创业人群中,初次创办企业的比例,约在75%左右。这两组数据意味着,这些创业者,绝大部分并不是“华山一路”的创业者,与中国第一代企业家因生存迸发的能量,并不可比。
  因此,职业经理人相比于这些人群,更为熟悉企业管理、更为了解特定的专业领域、也有比大学毕业生、科研人员更强的沟通和人脉资源,如果能在两者之间有良好的合伙配合,成功率自然较高。
  过往,传统的成熟企业,向来推崇以纪律性、执行力的企业文化,但是随着经济发展模式导致的商业格局变化,成熟的大企业也十分迫切的开始寻求适应市场的转型,很多成熟企业都提出了“二次创业”的口号。
  在此思路主导下,很多企业采用了鼓励内部创业的策略。在这种策略之下,参与内部创业的经理人,需要放弃既有的职位、薪水、待遇,组织团队,从零开始进行内部创业,这种创业虽然与真正的创业仍有本质区别,但在人员管理、战略决策、财务安排等方面,都可以使职业经理人对创业有更为直观的理解和掌握。
  对于创业企业而言,最为痛苦和纠结的状况即是在于可以看到良好的未来前景,却看不到当前的现实收益。不少创业企业因此而“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但是,现在资本市场的估值体系逐渐对创业类企业更为宽容,当期的盈利并不再是资本市场的惟一要求,这为创业者提供了一个更为宽松的发展环境。尽管这一点变化,并不专门对经理人创业有直接作用和影响,但其发挥的效用,仍不可忽视。对标管理(编辑:禾田)

上一篇:吴春波:华为的任职资格管理体系与实践
下一篇:为何可口可乐也不懂互联网?

对标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