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内调架构外突高端 推动管理层级化落地
2019-02-19 11:28:08 来源: 点击:
2月18日,小米集团(01810 HK)发布手机部与平台部组织调整及任命通知,该调整不同于去年9月针对集团总部职能部门的变动,更加聚焦于手机业务部,主要为加强小米手机研发体系打造。此外,小米集团也正逐步推动管
2月18日,小米集团(01810.HK)发布手机部与平台部组织调整及任命通知,该调整不同于去年9月针对集团总部职能部门的变动,更加聚焦于手机业务部,主要为加强小米手机研发体系打造。此外,小米集团也正逐步推动管理层级化落地。
据《小米集团文件——手机部与平台部组织调整及任命通知》文件显示,公司的架构作出了一些调整,如为了加强手机部的策略和运营,手机部成立参谋部;手机部成立显示触控部,而手机部核心器件部并入硬件研发部;为了提高平台内部运作效率,将集团监察部和内控内审部合并为内控内审监察部等。
去年9月13日,雷军发布内部邮件,宣布小米集团最新组织架构调整与人事任命,包括新设集团参谋部和集团组织部;改组电视部、生态链部、MIUI部和互娱部等四个业务部重组成十个新的业务部;调整王川、刘德、洪锋和尚进等高管的工作分工等。
两相比较,小米集团内部人士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去年的变动属于全集团范围调整,手机部并未参与进来。而此次调整,系小米集团单独聚焦小米手机部的内部调整,是为了更加重视手机元器件的研发工作。
需要注意的是,此次手机部新设的参谋部,与去年集团层面增设的参谋部,是两个不同业务部门。
一定程度上,此次调整将各事业部业务更加细分、权责更明确、层级更立体,便是打破此前雷军“不设KPI”的口号,也反映出在当下手机市场竞争激烈的态势下,小米的压力与危机感越发沉重。
此前,小米集团一度是国内科技圈最倡导“扁平化”管理的公司,林斌负责战略合作,王川负责小米电视与小米盒子,刘德负责生态链,黎万强负责市场与小米网,洪锋负责MIUI,黄江吉负责路由器、云服务与米聊,周光平负责手机研发。之后,小米网与手机研发部分收归林斌管辖。
2016年1月,小米召开名为“2016小米闹天宫”年会,雷军现场表示2016年将继续坚持“去KPI”战略。其后,雷军在接受采访时公开解释称,KPI是传统工业时代管理上的创新与成就,工业时代改善KPI只有一条路,那就是改善效率,但在互联网时代,KPI已经不适用了,因为KPI会让员工迷失自我。
时移世易,当时号称“去KPI”的小米还仅是一家创业公司,而如今,截至第一财经记者发稿,于港交所完成上市的小米集团股价11.22港元,总市值2815亿港元。去年5月的招股书显示,小米集团全员1.4万人。更大的规模与体量之下,小米已不能通过简单的“去KPI”进行高效管理。
整个手机市场大环境的激烈竞争,也倒逼小米从产品、管理、运营等多方面奋起直追。
根据市场研究机构IDC发布的最新报告,2018年第四季度苹果在中国智能手机出货量超越小米排名第四,市场份额为11.5%。小米第四季度出货量由去年同期的1.59千万部跌至1.03千万部,市场份额由13.9%下滑至10.3%。
红海之下,包括小米在内的诸多手机厂商,均选择发力高端机型。Canalys分析师贾沫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未来高端手机市场依旧有很大的发展空间,2018年中国整体市场下跌14%,但是600美元以上的市场反而上涨了10%。
2月17日,雷军在其微信公众号上发布文章称,“小米旗舰机一定要去掉性价比的束缚,专心做最好的产品。这次为了做好小米9,我们不惜代价……小米9的制造和研发成本,绝对不便宜,期待我们卖到特别便宜的价钱,完全做不到。小米9肯定比小米8贵不少,特别希望大家能理解!”
本月20日,小米即将发布最新款手机小米9,包括雷军、林斌等集团高层先后公布手机配置,强调价格不低,提前为习惯于追求性价比的“米粉”们做好心理建设。但尴尬的是,小米9的配置与定价,被夹在华为旗下互联网手机品牌荣耀与华为高端机型中间,再面临OPPO、vivo等更具备线下营销优势的品牌,小米9这把冲锋枪仍面临诸多防爆盾牌的抵抗。
8年时间,小米就像一个疯长的儿童,四肢和身体快速粗壮起来,从14人的团队成长到员工2万人、市值数百亿美元的科技巨头。但是控制身体的神经系统小米却没有及时跟上。为了驾驭好这个庞大的身躯,它需要快速地升级神经系统。
小米上市后,对“人”的管理制度化
小米近日正推行一项针对员工的层级改革。
根据36氪获悉,小米的管理层级分为专员-经理-总监-副总裁及以上,与之相匹配的员工职级大致为13级到23级。专员级别为13级左右,经理为16级到17级左右,总监为19级到20级左右,部门副总裁22级,集团副总裁23级。具体职级的评定由HR综合衡量。
小米高级副总裁、组织部部长刘德向36氪独家透露,这项改革是由小米组织部牵头推动,并在整个公司推动层级化管理,包括海外部门。
一位小米内部人士告诉36氪,职级调整2018年上半年就在小米MIUI部门试点,下半年在各个部门开始推行。不过,虽然评了职级,但薪资体系还没有发生变化。
另一位小米员工向36氪透露,在评职级之后,上升的路径更加清晰,感觉更有奔头。
小米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乘风崛起,为了捕捉稍纵即逝的风口,公司的组织架构极度扁平化,管理方法追求极简,以高效、灵活为铁律。
虽然小米依然号称是一家创业公司,但从业务体量、人员规模上来看,小米都是一家不折不扣的巨头公司,创业公司阶段的一些法则不再完全匹配。
上市后的七个月内,小米已经进行了三项组织架构调整,并推进了员工的职级评定。从公司高层到普通员工,都引入了新的管理办法。
去年9月的架构调整中,小米新成立了组织部和参谋部,分别由小米高级副总裁刘德和王川担纲。组织部负责中高层管理干部的聘用、升迁、培训和考核激励等,以及各个部门的组织结构设计和编制审批。参谋部协助CEO制定集团的发展战略,并督导各个业务部门的战略执行。
这让小米在人事管理方面更加制度化。
雷军在创立小米时,尝试了一种创新的管理方法,去KPI,去title,去管理,管理风格非常扁平化,大体上是“核心创始人-业务主管-员工”三个层级。
这种管理方式很依赖业务主管的个人能力,而且对员工的素质要求非常高,需要是“有能力、有责任心、有自我驱动力的人才”。
团队规模较小时,找对了人,这种管理方式无疑更加高效。小米成立早期,小米创始人雷军每天都要花费一半以上的时间用来招人,前100名员工每名员工入职雷军都会亲自见面并沟通。
但对100名员工的管理方式,来适配一两万名员工的公司,难免衣不适体。这时,对高层管理人员的聘用、考核、升迁,就需要一系列有章可循的制度。
在2018年之前,小米只有管理层级,没有职级评定。团队只有几十人、几百人时,可以用一个单纯而宏大的目标来驱动,员工升迁的速度也会更快,前景更明朗。但员工的规模来到一两万时,员工升迁的速度会减慢、内部的竞争也更激烈,如果只有宏大的愿景,而没有近期可期的上进路径,员工的积极性就会打折。
小米的初衷是为了在保持扁平化管理的同时,能兼顾对员工的激励。小米内部人士告诉36氪,之所以制定员工职级,是为了更精细化的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方便引进人才,帮助员工去建立长期的职业发展规划,管理层级并没有发生变化。
目前,国内的很多科技巨头,包括华为、腾讯、阿里都给员工设立了相应的职级体系。现在,小米也迈进了这个行列。
业务扩张迅速,组织能力如何过关?
除了人事的考虑之外,业务的发展,也倒逼小米进行架构调整。
比如,在销售与服务部改组为中国区之前,“中国区的市场销售服务有点像是总部职能又管中国区,就有点混乱”,雷军曾表示。
可是2017年之后,小米的海外市场迅速庞大起来,2018年小米手机的海外出货量甚至占到一半以上。去年12月,小米将销售与服务部改组为中国区,专注在中国的市场、销售和服务,不与海外市场冲突。
同理,由于2017年之后,小米在印度市场的业务量飙升。同年四季度至今,小米成为印度市场出货量最大的手机厂商。后来,印度区也从国际部独立,直接向雷军汇报。
小米现在的管理转型方向,是把管理变得更加精细化,同时也更加复杂化。
其实,早在2017年,雷军就表示小米要逐渐走向精细化管理。在2017年的一次线下分享,雷军表示:
我觉得小米之前在管理上的创新走得有点过,今天在往回收,在找平衡点。现在谈小米的成功还为时过早,小米的创业路才刚刚开始。整个精细化管理的思路和调整是去年开始的,我估计还要再调一两年时间,才会找到一个最佳的平衡点。
但是长远来看,小米施行的架构调整和职级评定,是否会逐步丧失扁平化管理的优势,患上大公司病?
现在的小米,快速的扩张让它拥有了18岁的体格,但组织能力上却仅有着8岁的神经系统。
去年,36氪第六届WISE大会上,美团点评联合创始人、高级副总裁王慧文曾说道,除了阿里,新经济公司的组织能力都不过关。
这一关,小米能跨过去吗?
据《小米集团文件——手机部与平台部组织调整及任命通知》文件显示,公司的架构作出了一些调整,如为了加强手机部的策略和运营,手机部成立参谋部;手机部成立显示触控部,而手机部核心器件部并入硬件研发部;为了提高平台内部运作效率,将集团监察部和内控内审部合并为内控内审监察部等。
去年9月13日,雷军发布内部邮件,宣布小米集团最新组织架构调整与人事任命,包括新设集团参谋部和集团组织部;改组电视部、生态链部、MIUI部和互娱部等四个业务部重组成十个新的业务部;调整王川、刘德、洪锋和尚进等高管的工作分工等。
两相比较,小米集团内部人士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去年的变动属于全集团范围调整,手机部并未参与进来。而此次调整,系小米集团单独聚焦小米手机部的内部调整,是为了更加重视手机元器件的研发工作。
需要注意的是,此次手机部新设的参谋部,与去年集团层面增设的参谋部,是两个不同业务部门。
一定程度上,此次调整将各事业部业务更加细分、权责更明确、层级更立体,便是打破此前雷军“不设KPI”的口号,也反映出在当下手机市场竞争激烈的态势下,小米的压力与危机感越发沉重。
此前,小米集团一度是国内科技圈最倡导“扁平化”管理的公司,林斌负责战略合作,王川负责小米电视与小米盒子,刘德负责生态链,黎万强负责市场与小米网,洪锋负责MIUI,黄江吉负责路由器、云服务与米聊,周光平负责手机研发。之后,小米网与手机研发部分收归林斌管辖。
2016年1月,小米召开名为“2016小米闹天宫”年会,雷军现场表示2016年将继续坚持“去KPI”战略。其后,雷军在接受采访时公开解释称,KPI是传统工业时代管理上的创新与成就,工业时代改善KPI只有一条路,那就是改善效率,但在互联网时代,KPI已经不适用了,因为KPI会让员工迷失自我。
时移世易,当时号称“去KPI”的小米还仅是一家创业公司,而如今,截至第一财经记者发稿,于港交所完成上市的小米集团股价11.22港元,总市值2815亿港元。去年5月的招股书显示,小米集团全员1.4万人。更大的规模与体量之下,小米已不能通过简单的“去KPI”进行高效管理。
整个手机市场大环境的激烈竞争,也倒逼小米从产品、管理、运营等多方面奋起直追。
根据市场研究机构IDC发布的最新报告,2018年第四季度苹果在中国智能手机出货量超越小米排名第四,市场份额为11.5%。小米第四季度出货量由去年同期的1.59千万部跌至1.03千万部,市场份额由13.9%下滑至10.3%。
红海之下,包括小米在内的诸多手机厂商,均选择发力高端机型。Canalys分析师贾沫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未来高端手机市场依旧有很大的发展空间,2018年中国整体市场下跌14%,但是600美元以上的市场反而上涨了10%。
2月17日,雷军在其微信公众号上发布文章称,“小米旗舰机一定要去掉性价比的束缚,专心做最好的产品。这次为了做好小米9,我们不惜代价……小米9的制造和研发成本,绝对不便宜,期待我们卖到特别便宜的价钱,完全做不到。小米9肯定比小米8贵不少,特别希望大家能理解!”
本月20日,小米即将发布最新款手机小米9,包括雷军、林斌等集团高层先后公布手机配置,强调价格不低,提前为习惯于追求性价比的“米粉”们做好心理建设。但尴尬的是,小米9的配置与定价,被夹在华为旗下互联网手机品牌荣耀与华为高端机型中间,再面临OPPO、vivo等更具备线下营销优势的品牌,小米9这把冲锋枪仍面临诸多防爆盾牌的抵抗。
小米管理补课,学着做一家大公司
小米完成上市这个目标后,开始在企业管理上密集补课,学着做一家大公司。8年时间,小米就像一个疯长的儿童,四肢和身体快速粗壮起来,从14人的团队成长到员工2万人、市值数百亿美元的科技巨头。但是控制身体的神经系统小米却没有及时跟上。为了驾驭好这个庞大的身躯,它需要快速地升级神经系统。
小米上市后,对“人”的管理制度化
小米近日正推行一项针对员工的层级改革。
根据36氪获悉,小米的管理层级分为专员-经理-总监-副总裁及以上,与之相匹配的员工职级大致为13级到23级。专员级别为13级左右,经理为16级到17级左右,总监为19级到20级左右,部门副总裁22级,集团副总裁23级。具体职级的评定由HR综合衡量。
小米高级副总裁、组织部部长刘德向36氪独家透露,这项改革是由小米组织部牵头推动,并在整个公司推动层级化管理,包括海外部门。
一位小米内部人士告诉36氪,职级调整2018年上半年就在小米MIUI部门试点,下半年在各个部门开始推行。不过,虽然评了职级,但薪资体系还没有发生变化。
另一位小米员工向36氪透露,在评职级之后,上升的路径更加清晰,感觉更有奔头。
小米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乘风崛起,为了捕捉稍纵即逝的风口,公司的组织架构极度扁平化,管理方法追求极简,以高效、灵活为铁律。
虽然小米依然号称是一家创业公司,但从业务体量、人员规模上来看,小米都是一家不折不扣的巨头公司,创业公司阶段的一些法则不再完全匹配。
上市后的七个月内,小米已经进行了三项组织架构调整,并推进了员工的职级评定。从公司高层到普通员工,都引入了新的管理办法。
去年9月的架构调整中,小米新成立了组织部和参谋部,分别由小米高级副总裁刘德和王川担纲。组织部负责中高层管理干部的聘用、升迁、培训和考核激励等,以及各个部门的组织结构设计和编制审批。参谋部协助CEO制定集团的发展战略,并督导各个业务部门的战略执行。
这让小米在人事管理方面更加制度化。
雷军在创立小米时,尝试了一种创新的管理方法,去KPI,去title,去管理,管理风格非常扁平化,大体上是“核心创始人-业务主管-员工”三个层级。
这种管理方式很依赖业务主管的个人能力,而且对员工的素质要求非常高,需要是“有能力、有责任心、有自我驱动力的人才”。
团队规模较小时,找对了人,这种管理方式无疑更加高效。小米成立早期,小米创始人雷军每天都要花费一半以上的时间用来招人,前100名员工每名员工入职雷军都会亲自见面并沟通。
但对100名员工的管理方式,来适配一两万名员工的公司,难免衣不适体。这时,对高层管理人员的聘用、考核、升迁,就需要一系列有章可循的制度。
在2018年之前,小米只有管理层级,没有职级评定。团队只有几十人、几百人时,可以用一个单纯而宏大的目标来驱动,员工升迁的速度也会更快,前景更明朗。但员工的规模来到一两万时,员工升迁的速度会减慢、内部的竞争也更激烈,如果只有宏大的愿景,而没有近期可期的上进路径,员工的积极性就会打折。
小米的初衷是为了在保持扁平化管理的同时,能兼顾对员工的激励。小米内部人士告诉36氪,之所以制定员工职级,是为了更精细化的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方便引进人才,帮助员工去建立长期的职业发展规划,管理层级并没有发生变化。
目前,国内的很多科技巨头,包括华为、腾讯、阿里都给员工设立了相应的职级体系。现在,小米也迈进了这个行列。
业务扩张迅速,组织能力如何过关?
除了人事的考虑之外,业务的发展,也倒逼小米进行架构调整。
比如,在销售与服务部改组为中国区之前,“中国区的市场销售服务有点像是总部职能又管中国区,就有点混乱”,雷军曾表示。
可是2017年之后,小米的海外市场迅速庞大起来,2018年小米手机的海外出货量甚至占到一半以上。去年12月,小米将销售与服务部改组为中国区,专注在中国的市场、销售和服务,不与海外市场冲突。
同理,由于2017年之后,小米在印度市场的业务量飙升。同年四季度至今,小米成为印度市场出货量最大的手机厂商。后来,印度区也从国际部独立,直接向雷军汇报。
小米现在的管理转型方向,是把管理变得更加精细化,同时也更加复杂化。
其实,早在2017年,雷军就表示小米要逐渐走向精细化管理。在2017年的一次线下分享,雷军表示:
我觉得小米之前在管理上的创新走得有点过,今天在往回收,在找平衡点。现在谈小米的成功还为时过早,小米的创业路才刚刚开始。整个精细化管理的思路和调整是去年开始的,我估计还要再调一两年时间,才会找到一个最佳的平衡点。
但是长远来看,小米施行的架构调整和职级评定,是否会逐步丧失扁平化管理的优势,患上大公司病?
现在的小米,快速的扩张让它拥有了18岁的体格,但组织能力上却仅有着8岁的神经系统。
去年,36氪第六届WISE大会上,美团点评联合创始人、高级副总裁王慧文曾说道,除了阿里,新经济公司的组织能力都不过关。
这一关,小米能跨过去吗?
上一篇:华为总部工厂参观——怎么申请去华为参观?
下一篇:万里长江水奔腾向海洋 ——任正非在武汉研究所的讲话

考察研学联系方式/参观预约申请
- 联系电话:010-52463211
- 联系手机:13661395399
- 联系人:万斌老师
考察公开课推荐
- 2025年公开课考察计划
- 2025年11月24-25日 对标阿里巴巴&抖音&网易 学企业出海营销实战
- 2025年8月21-22日 考察领军企业出海秘籍 对标华为、联想、传音 出海实战案例
- 2025年5月12-13日 中国企业出海营销的制胜之道 考察美的、名创优品、希音
- 2025年7月12-13日 北京专场 对标华为、腾讯、京东 学HRBP如何为业务创造价值
- 2025年3月28-29日 上海专场 对标华为、腾讯学HRBP如何为业务创造价值
- 2025年2月21-22日 深圳专场 对标华为、腾讯学HRBP如何为业务创造价值
- 2025年4月21-22日 揭秘品牌背后的创新营销密码 对标小红书、抖音、瑞幸咖啡、东鹏特饮
- 5月19-20日 对标上海星巴克、东鹏特饮、霸王茶姬、泰山原浆 学习智慧零售打造
- 2025年4月28-29日 走进北京阿里&智谱&京东&华为 对标AI赋能企业增长的新纪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