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的极致是厚道:这家公司,凭什么成为雷军眼中的零售标杆?
2018-05-30 09:08:45 来源: 点击:
什么是荒谬的极端?就是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甚至做到让人看不懂的程度。
多年来,查理·芒格对全球第二大零售商Costco(好市多)的溢美之词不胜枚举。
甚至雷军的小米,丁磊的网易严选,刘强东的京东,马云的盒马鲜生,都把这家神一般的公司当做标杆来学习。
5月初,终于有确切消息说,Costco将在上海浦东开设实体店,首家店面预计在2020年营业。原本是一家超市要入华,却像是一位武林高手即将出山一样,毕竟,江湖上有关他的传闻太多了。
聪明的极致是厚道
Costco是会员制仓储超市的先行者之一,1983年由詹姆斯·辛内格(James D. Sinegal)和杰弗里·布罗特曼(Jeffrey Brotman)在美国华盛顿州西雅图市成立,1993年,costco与另一家优秀的仓储卖场Price Club合并,并发展至今。两位创始人之一的杰弗里·布罗特曼已经在去年离世,不过,Costco的价值观和独特经营理念却被完美传承到今天。
Costco通常在郊区及较偏远的地方选址,多数时候通过直接购买土地的方式,少部分为租赁模式。有些店面甚至是由旧机库或旧厂房改造而成,呈现出一种天然的工业风,其面积也相当惊人,平均单店经营面积达到1.34万平方米。
上海的首家门店,选址也没有违背上述原则,位于康新公路秀浦路路口东北角,浦东机场附近,距离市区1小时车程,占地面积近2万平方米。
得益于美国婴儿潮时期成长起来的中产阶级,以及大量的中小企业,Costco得以迅速扩张,如今在9个国家和地区拥有746家卖场,会员总数超过9000万,其中付费会员4640万(分60美元、120美元两档,均可申请一张免费的家庭卡)。
Costco最被称道的是它的极致精选的商品,与沃尔玛等传统超市动辄十万以上的SKU相比,Costco仅有3700个SKU,每个品类提供2-3个选择,只有具备爆款潜质的商品才会被允许上架。
巨大的销量带来了极强的供应链议价能力。因此,很多知名品牌都会为Costco定制特供商品,并且提供独特的大包装以适应仓储卖场的要求。
Costco将毛利限定在14%以下,作为一条经营红线,谁都不得触碰。正是这种完全不打算靠商品差价赚钱的主动行为,使其专注于为会员提供质优价廉的商品,而不像多数企业那样,整日为毛利所困,进而陷入被动价格战。
仁者无敌,聪明的极致就是厚道,来自创始人的顶层设计,帮助Costco走出了一条独特的道路,并且爆发出惊人的能量,而消费者自然会用脚投票。2017财年,Costco会员费收入达28.5亿美元,与其净利润相当。
这家企业是依靠什么赚钱的?答案不言而喻。
中产阶级把这家超市当做自己最信赖的生活管家,每年掏60或120美元的会员费,丝毫不用犹豫。90%以上的续费率,充分体现了这种信任关系。
为了造就更加极致的购物体验,Costco还打造寻宝游戏(详情请点击查看《Costco:一场9000万会员的寻宝游戏,道出了零售的本质》),不定期售卖LV、劳力士、Burberry、Prada等奢侈品,价格十分诱人。他们还颇费心思地把热门商品转移到卖场的不同地方,当你每个月开车载着家人来光顾,看到的是一家“全新”的卖场,于是免不了花时间逛逛。
那些“尖货”和季节性商品,卖光了之后,在一段时间内就不会再进货了,会员们的体验螺旋式上升——如果这次留下了遗憾,那么一定会期待下一次寻宝。
除了优质低价的商品外,Costco还提供药品、餐饮、加油、旅游、照片冲洗、眼科诊所等一切跟生活息息相关的标准化服务,满足消费者的一站式购物需求。
Costco会水土不服吗?
Costco门店布局在全球9个国家和地区,在亚洲市场包括台湾地区、日本、韩国等地,已经深耕多年。尽管如此,对于Costco进入中国大陆市场,许多业界人士仍持审慎态度,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问题,我们寻他山之石,从侧面尝试分析。
疑问1:Costco了解中国市场吗?
台湾地区市场:Costco于1997年进入台湾地区,与台湾大统集团(主业为百货)成立合资公司。而这次进入中国大陆市场,Costco的合作伙伴是星河控股集团,主业并非零售而是地产,根据Costco直接购买土地的经营传统,猜测可能是为了适应中国的土地及物业政策。
Costco在台湾是唯一的付费会员制量贩超市,20年时间累计开店13家,2016年销售额达到750亿新台币,约合160亿人民币,排在家乐福(94家门店)、大润发之前,位列量贩类第一。其市场占有率做到了40%,拥有超过200万会员,要知道,整个台湾地区仅有2000多万人口,这个会员占比确实相当惊人。
鉴于此,即便不能说其对中国人的消费习惯了如指掌,起码也有相当深入的了解。此外Costco启用了本地化的管理人员,商品结构也做出适当调整,适应当地消费习惯。
许多专业人士担忧,Costco进入大陆之后,供应链能否维持高效?商品能否保持其一贯的高品质?
Costco在台湾地区20年的本地化经营,最核心的就是建立台湾和东南亚供应链,以提升经营效率,这对在中国大陆开店是极为宝贵的运营经验。成败都在供应链,Costco在日本市场初期也确实因此栽过跟斗。
日本市场:日本线下零售业发展成熟,而且有自己的特色,能分一杯羹很不容易。今天Costco在日本已经有26家店,8000多名雇员,而且仍然在扩张。
1999年,Costco刚刚进入日本时,经历了一段苦日子,遭遇到来自各方各面的强烈抵触,一度险些退出。
Costco在日本遭遇困境的最大原因,是触动了日本大商社的根本利益。日本零售业整体上较为排外,Costco这个新面孔,初来乍到就直接找到厂家采购,打破了原有的渠道层级,这是大商社所不能容忍的。
后来,Costco曲线救国,暂时撤出东京这样的大城市,转向小城市,并且在谈判时向厂家承诺,畅销的商品一定会帮助厂家获得更大的发展,这才慢慢赢得供应商的信任。
不过,Costco并没有改变自己:高质低价,收费会员制,无理由退换货,这些从一开始就确立的经营哲学在海外市场得到了坚持,正是这种坚持打动了当地的消费者,日本的会员续费率也达到80%。
不喜欢凑热闹的日本人,在Costco新店开业的时候也经常搞出人山人海的大场面。按常理说日本因为资源有限,所以特别崇尚“小”,对于大包装的商品可能会有心理障碍,尤其是小家庭越来越多的情况下。但实际情况是,物美价廉的商品,以及跟日本本地超市完全不同的购物体验,抹平了这些障碍,约朋友一起、分单结账成为不少人的选择。
而同样是外来的和尚,家乐福、沃尔玛与日本当地强大的竞争对手相比,显得毫无特点,最终只能关店或退出。
疑问2:山姆会员店、麦德龙等已经在中国大陆经营多年,Costco会做的更好吗?
沃尔玛旗下的山姆会员店在全球有800多家门店,5000多万名会员,但在美国处境堪忧。一方面受到亚马逊电商的挤压,另一方面被Costco全面压制,2018年初因战略考量而关闭了全美63家门店。
1996年进入中国的山姆会员店,正处于扩张态势,已有19家门店,将近200万名会员,并且计划在2020年前拥有40家门店。中国市场的优异表现,得益于自2016年6月进驻京东以来,借助京东的供应链,探索线上线下融合的措施。
山姆会员店与Costco一样采用收费会员制,在中国市场的会费为260元。其经营模式表面上看与Costco高度相似,也是面向中产阶级,超低SKU,精选商品,但本质上与Costco有几个明显区别:
首先,山姆会员店并没有在品牌上真正独立,尤其在美国市场,仍然带有沃尔玛的基因,其客户群体更低,而Costco的客群是标准中产阶级。
其次,山姆虽然是会员制,但本质上仍然是在经营商品,赚取差价。而Costco的基因完全不同,其核心是经营顾客,其经营逻辑完全跳出了零售业的固有差价模式,与顾客站在了同一条战线上,唯一关心的是“会员是否满意”。
此外,Costco更加注重引进知名品牌。碰到没有知名品牌的品类,Costco就会推出品质同样出色的自有品牌kirkland。在商品的档次上,二者相差不少。
即便如此,在中国市场,山姆会员店毕竟早到了20年,还走出了一条差异化的道路,绝对是Costco合格的竞争对手,不能小觑。可以想象,由于二者定位的相似,Costco在供应商选择上将会遇到不小的挑战,或许不亚于在日本市场曾经碰到的困难。
而麦德龙作为一家德国仓储卖场,早在1995年就进入中国,一直坚持只做企业客户,但由于德国人的保守作风,经营得不温不火,近期则开始放下身段,向普通消费者开放。麦德龙现在的会员制(微信会员卡),更像是一种将消费者数据沉淀下来的手段,其会员资格也是免费的,这是与Costco的根本不同。
疑问3:Costco的会员制模式在中国行得通吗?
Costco选择中国最发达的城市之一的上海开店,而且可能会连开3家店,实际上经过了漫长的考察和调研。Costco早在1999年就在北京开设了办公室,然后从2014年开始其“三步走”计划,从天猫国际,到天猫,再到现在的实体店。
显然,Costco在等待合适的时机。从2010年到2017年,中国大陆人均GDP由4560美元,上升至9481美元。2017年,上海、北京、广州、深圳这四大一线城市的人均GDP分别达到1.73/1.76/1.88/2.8万美元。
中国市场的消费升级,带来了更强的购买力,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增长,但在供给侧,商品供应量虽然不少,真正高性价比的好产品不多。
消费升级,还表现在消费者越来越识货,自主意识越来越强,尤其是中产阶层,他们不是不愿意掏钱,关键是希望掏钱买到更好的服务和体验。
2007年Costco进入台湾地区市场时,当地人均GDP为1.4万美元,而今天在中国大陆,已经有20个以上的城市超过了这一水平。虽然收入水平不是唯一参考要素,但一定给了Costco足够的信心。面对中国庞大的中产阶级消费群体,再不行动恐怕真的晚了。
真正挑战
Costco入华的根本挑战,并不在于会员制能否顺利落地,也不在于无理由退换货政策能否实施(此前有很多网友不厚道地调侃,说中国大妈能让Costco哭晕在厕所)。当务之急还是如何与一批优质的本土供应商建立联系,毕竟,实体店不是天猫国际,不可能都是进口商品。
此外,中国大陆的消费习惯迥异,比如生鲜类商品的购买习惯,与美国、日本、甚至台湾地区都有差异,所以Costco若能做好商品的本地化,将美国本土不到30天的库存周转周期带到中国,那么它的竞争力将会让对手感到恐怖。
中国市场的复杂程度,并不亚于1999年的日本,需要Costco不断试错和磨合。比如,中国消费者已经习惯了购物中心式的吃喝玩乐体验,Costco的店中店模式会不会显得老套和枯燥?究竟多大的包装更适合中国家庭?这些问题恐怕都要留到以后回答了。
回到本文开头,查理·芒格所说“荒谬的极端”到底是什么?
Costco真正做到极致的一件事,就是经营顾客,一家企业一旦决定以顾客为中心,放弃赚取超额利润,并在数十年的时间里一以贯之,就会树立起真正的竞争壁垒,实现真正的差异化:Costco不是一家零售商,而是一家服务商,本质上他们只提供一项服务,那就是为顾客精选优质商品,帮助他们省钱、省时间。顾客为此每年付一点“小费”,心甘情愿,完全出于相互间的信任关系。
与消费者并肩作战,而不是针锋相对,这种和谐的关系,将会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这样的企业,超越了竞争,也跳出了自己所在的行业,它不必过分关注竞争对手,只会越来越强。
上一篇:腾讯新总部大楼曝光
下一篇:世界级成功企业的人才管理,IBM、苹果和华为有哪些共同之处

考察研学联系方式/参观预约申请
- 联系电话:010-52463211
- 联系手机:13661395399
- 联系人:万斌老师
考察公开课推荐
- 2025年公开课考察计划
- 2025年11月24-25日 对标阿里巴巴&抖音&网易 学企业出海营销实战
- 2025年8月21-22日 考察领军企业出海秘籍 对标华为、联想、传音 出海实战案例
- 2025年5月12-13日 中国企业出海营销的制胜之道 考察美的、名创优品、希音
- 2025年7月12-13日 北京专场 对标华为、腾讯、京东 学HRBP如何为业务创造价值
- 2025年3月28-29日 上海专场 对标华为、腾讯学HRBP如何为业务创造价值
- 2025年2月21-22日 深圳专场 对标华为、腾讯学HRBP如何为业务创造价值
- 2025年4月21-22日 揭秘品牌背后的创新营销密码 对标小红书、抖音、瑞幸咖啡、东鹏特饮
- 5月19-20日 对标上海星巴克、东鹏特饮、霸王茶姬、泰山原浆 学习智慧零售打造
- 2025年4月28-29日 走进北京阿里&智谱&京东&华为 对标AI赋能企业增长的新纪元